義工文章分享

心繫祖國 天涯在眼前
朱耀明牧師 (天鄰基金會發起人)

九一年華東水災是中國百年罕見的水患。災民達八千萬,死亡以千計,經濟損失難以計算。

身處香港,心懸祖國。

「血濃於水」由五位宗教界人士發起(郭乃弘牧師、李清詞牧師、朱耀明牧師、夏其龍神父、陸鏗祥神父),登報籌集款項,希望盡點綿力救援災民:我們的同胞、血肉之親。「血濃於水」於短期便籌集到一千多萬元。善款透過香港紅十字會集中處理。同年暑假「血濃於水」被邀參與致送物資觀察團。梁吳秀女士被委派前往,原以為救災便告一段落。

「……原來水退了,災民的苦難還沒有遠去,在一無所有中重建家園,還要面對嚴寒的冬天,瘟疫的威脅。」

河南是中原地區,人口眾多,但貧窮。此次災難,使省內災區的同胞陷入生死邊緣。梁吳秀女士回港分享:「滿目所見,是中國人一幅淒苦悲愴的圖畫;那些本已一貧如洗的鄉鎮,洪澇過後,災情未了,他們只剩一點頑強的生命鬥志與惡劣的環境搏鬥,疫症流行,糧不裹腹,衣不蔽體,他們怎熬得過冬天?」

憑著一份濃情,幾位好友,兩個組織;「時代論壇」和「公教報」開展「送暖行動」。「我們深信上主愛惜每一個人的生命,藉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互愛,彰顯祂的榮美,施比受更為有福…..送暖華東,讓千萬災民在寒顫中分享到人間暖意。」

寒雪冷風驅走不了我們的熱情,因為災民的苦就是我們的苦,他們痛也是我們痛。因為我們是血脈相連的啊!如何能在多災難的時代,作長遠的關懷。故此要成立一個基金,而不是只作臨時回應。參與賑災的幾位發起人會商,便一致決定聘請會計師草擬章程成立一個以賑災、扶貧、醫療、教育為宗旨的非牟利慈善組織。至於組織名稱,則交由我思想定名。

HIS Foundation — 中國地大,災難不絕。我們一定依賴掌管大地的神幫助,而成立基金會,只不過為神的器皿,實踐愛心關懷,基金會應屬於神的。「HIS」便是此意。

中文譯名最困難,如何能簡潔又表達我們的宗旨,費煞思量。

一日,與師母行太平山頂,遠望著對岸的九龍和新界,我們多麼近,每戶人家都是我們的鄰舍。再眺望遠一點,香港地與祖國大地相連。香港人與內地同胞也是血脈相通,「苦難如身受,天涯若比鄰」。那中文就以「天鄰」為名吧!<2004年>

天鄰事工的源起
梁吳秀 (天鄰董事/榮休同工)

九一「血濃於水」之行
九一年夏天,中國大片土地經受百年罕見水災,滿目蒼夷。令華東一帶同胞,經歷嚴重困苦。

海外華僑,志願團體紛紛投入救災工作。香港的基督徒也組織起來,發起「血濃於水賑災運動」。短期內,籌得港幣千多萬,透過香港紅十字會將物資運送往災區,又派人親自體察災情。有幸,我受託前往江蘇、安徽及河南多處災區,視察災情,交收救災物資。

行程所至,滿目所見均是悲苦淒涼的景象。數以萬計的災民由於家財盡毀,在接近40度的氣溫底下只好住在用樹枝、床單、膠布等臨時搭蓋的帳棚下。加上糧食不足、醫療缺乏、還要面對災後瘟疫的威脅,以及即將來臨的嚴冬下雪的日子,那種茫然無助確是不足為外人知道。

在災區你可以看到小孩子在露天的樹林中讀書,農民仍繼續幹活。每次水退後他們便搶著播種,沖走了再播,有的甚至播種了三、四次。過了播種麥子的時間,便試著種花生、玉米、蕃薯等雜糧,不氣餒,不放棄。

本以為視察完畢,交收完救災物資,任務便完成,那知心情卻更沉重。災民生活的種種情景告訴我,災難不但未過,而且糧食、居住、保暖衣物如不及時解決,災民仍要面對另一個浩劫 — 嚴冬下雪的日子。

送暖行動
回港後,我把這個感動和「血濃於水賑災運動」負責人,以及幾位好朋友分享。「送暖行動」,便萌意而生,在水災的高峰期過後,憑信心發起。希望港澳同胞,海外華人知道洪水雖然退了;災難還没有過去,災民仍面對失命的威脅。

感謝神的賜福,「送暖行動」再次衝破港幣千萬大關,使整個工作從九一年的冬天,延續到九二年的冬天。不但九一年的水災災民受惠,也延伸至九二年的旱災災民。每一個價值約港幣三百元的暖包;包括棉被、棉衣、罐頭和糖果,透過紅十字會,我們親自安排人送到災民手上,使「送暖行動」的暖流,流遍了華東災區,溫情送達萬家。

重建鄉鎮衞生院
在前後五次的送暖當中,我們看見中國鄉鎮衞生院的醫療設備,非常落後和簡陋。加上水災的浩劫,情況就更嚴重。鄉鎮衞生院乃是中國農村的醫療中心,平均每三萬人至五萬人的鄉鎮便有一間衛生院,負責門診、住院、防疫等醫療工作。所以它可以說是中國農民生命的庇護所。

於是九二年初「血濃於水賑災運動」再次捐贈港幣120萬,協助河南省的駐馬店地區和信陽地區,重建十二間鄉鎮衞生院,每間港幣10萬元。其中大約六萬元用來購買基本醫療器材,四萬元用來重建部份倒塌的診所或病房。

我們還能做什麼
九二年十一月當我們巡視這些重建的鄉鎮衞生院時,雖然看到部份已經重建的病房、診所,加上新添置的醫療器材,令整個衛生院煥然一新。但同時我們也發現醫療人員的人手和素質又是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一般來說,每間鄉鎮衞生院只有一至三位大專醫科生,以及幾個中專醫科生(初中畢業後習醫的)。雖然我們所捐贈的一批醫療設備都是最基本的,而且是國內製造的,例如x光機、心電圖機、電動呼吸機、眼底鏡、顯微鏡、B型超聲波儀等。但對他們來說仍然很陌生,仍需等待培訓才會使用。

當我有機會到各處分享上帝讓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時,常常有醫生問我,他們能做什麼?並表示如果有需要,他們非常樂意協助。為此我再次向上帝懇求,求祂擴大此門,讓我們不僅以重建病房或診所和捐贈一些醫療設備為足,也給我們機會去服務貧困的同胞,協助培訓當地的醫護人員,提高鄉鎮衞生院的素質。

「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感謝神九三年七月底,我和吳馬太醫生專程前往河南與省紅十字會探討開展醫療事工的可能性,不但得到有關領導的贊同支持,甚至給了許多寶貴的意見。於是開始籌劃、招募醫療人員,九四年七月正式開展工作。首年以講課為主共有四十名醫療人員分四批前往。
其中一隊骨科醫生黃文遜臨時被邀到一間簡陋的鄉衞生院為一個孩子動手術 (天鄰的第一個手術),想不到自此骨科隊便成為天鄰的重點服務。

九五年起組織不同的專科義診隊,先後有骨科、整形科、牙科、內科、康復科和眼科等,亦有建醫院。二零零一年再拓展教育工作,興建學校、培訓教師、為貧困學生提供獎助學金、舉辦青少年夏令營和學童夏令班等。

回想整個救災工作,深深體會「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我從沒想過,一九九一年因「偶然」的機會,接受了「血濃於水賑災運動」的災區視察任務,如今卻成為服侍中國同胞的另一道門 ,直至如今。<2010年>

天鄰的第一個手術
鄭佩玲 (護士/天鄰隊員)

「九四年七月,我和丈夫文遜到了杜曲鄉的一所新近建成的衛生院中,衛生院的外貌不錯,院內已清楚地劃分不同的部門,以備將來的發展,但由於衛生院仍在發展階段中,所以院內仍然缺乏很多設備。其中一天,我的丈夫要為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子動手術,他的手肘曾骨折,但因癒合不理想,手不能伸直,只作90度屈曲,所以要再動手術,把手肘的骨折重新復合,原本要作全身麻醉的手術,基於手術室條件不足,只能作局部麻醉,再加上鎮靜的藥物。手術在三十多度,密不通風,只有一把小風扇在轉動的手術室中進行。沒有妥善的止血設備,所以手術過程中小孩的失血都比平常多,加上手術工具跟平常慣用的都有分別,我在旁協助手術進行,心中不斷向神祈求,能使手術順利完成。終於在兩個多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感謝神!平時動不動都會汗流滿面的丈夫,在三十多度氣溫下,帶著面罩,外面還要穿上無菌的手術袍工作,我們都擔心會影響手術的進行,但很奇怪,他並沒有滴汗,相反在旁的醫護人員卻是汗流浹背,這可算是一個奇蹟。<2004年>

天鄰的LOGO
李美嫦 (廣告推廣/天鄰義工)

「天鄰基金會LOGO的設計是表達一種服侍精神:
LOGO中的兩個人代表著群體的一致行動,就如耶穌昔日差派門徒是二人同行;彎著身、伸出手代表謙卑主動的助人行動。這服侍人的動力源自十字架,就是耶穌基督愛與犧牲的精神。LOGO中本來只有一個十字架,由於感覺太單調,於是我多加一個,形成十字架內有十字架。

十多年前設計這LOGO時,天鄰基金會尚未開展醫療事工。當時,我看著初步設計好的LOGO,總是感到有點不對勁,因內裡的十字架使人想起有醫療成份的「十字」,為免令人誤會我多次想抽起它,但最後還是把它保留下來。今天,醫治果然成為天鄰基金會的重要服侍。

我想,有些事情在人估不到,但奇妙的神最初就計劃好,並引導人走上祂的路。<2004年>

從中原到西隅
劉漢杰 (骨科醫生/美國天鄰董事)

美國天鄰基金會於1998年在美國註册為非牟利慈善機構,她的異象和宗旨基本上和香港天鄰基金會一樣。一班居美華人基督徒醫護人員看見中國貧苦大衆的需要和醫療服務的缺乏,願意挺身而出,回應耶稣基督愛的呼喚,加入天鄰基金會的醫療隊,到中國河南省各處農村和城市義診。歷年來天鄰的異象亦漸漸傳達美國東西兩岸,加入服務的美國華人基督徒不斷增加。

美國天鄰基金會亦關心美國華人社區的需要,支持及資助社區醫療中心及露宿者的工作。

美國天鄰基金會積極參與河南的各項教育事工包括大學和高中生助學金、青少年夏令營、英語老師培訓班,並提供資金興建三所農村小學,並為河南省固始縣的天鄰大營小學舉辦兒童暑期班,並計劃將這工作發展為長期事工。

救災扶危、當仁不讓
美國天鄰基金會曾多次籌款資助賑災工作,其中包括內蒙雪災、貴州和河南暴雪、四川地震、南亞海嘯、美國南部颶風等。

輪椅捐贈事工
在中國常會見到殘疾病人在地上爬行,原因是他們沒有輪椅代步。就算是一張簡單的輪椅,也可成為不良於行的病人的恩物,因為它可以擴張病人的活動空間,改善生活的質素。美國天鄰基金會自2006年開始,與天國免費輪椅事工 (Free Wheelchair Mission) 合作,捐贈了8,280張輪椅到河南、雲南及四川等地,其間並组織輪椅隊,負責安裝及派發輪椅,輪椅隊的成員多由美國及澳洲義工组成,這服務深得各方的支持和讚許。

開展新工場
雲南省位於中國西南方邊彊,地高而多山,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之所,其發展比沿海東岸及中原地區為慢,很多居民生活於貧窮偏僻之山區,美國天鄰基金會有見於此,在2007年開始與華恩諮詢服務公司合作,到雲南省提供免費醫療服務,先後派出骨科隊、內科隊、整形外科隊和輪椅隊到大理州工作。這事工已成為美國天鄰基金會重點工作之一。

恩典串串
天鄰的事奉是一群基督徒的集體見証和行動,因為每一項事工都是眾人一起合作的成果,而不是個人努力所能達到。天鄰成為一條恩典流通的管子,幫助了許多有需要的病者、災民和學生,但在工作中能認識到不少志同道合的弟兄姊妹,在互勉和交通中大家生命亦有成長和造就,常言道:「施比受更為有福」及「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就是天鄰義工們的經驗。天鄰所走過的是一條滿有愛和恩典的事奉道路,上面留下了許多弟兄姊妹的佳美腳踪。<2010年>

辦公室三遷
陳愛蓮 (教師/天鄰董事)

天鄰基金會於九二年年底正式註冊成立,但成立之前已積極參與91年華東水災的「血濃於水賑災運動」。起初天鄰沒有辦公室,也沒有同工,我們的會議和事務處理就在柴灣浸信會的教牧宿舍或會議室。由於我的職業是小學教師,工作籌備只能在平日晚上或假期進行。記得有一次學校假期,我要整理二百多個捐款者的資料。在寬敞的會議室裏抄呀抄,從早上到傍晚終於完成,我對著一個一個不同的名字心被激勵,並禱告感謝神有那麼多的弟兄姊妹樂意奉獻,支持天鄰的工作。

隨著學校的工作日漸繁重,天鄰的事工亦不斷拓展,我知道應付不來了,於是向神傾訴,求祂幫助解決。果然神巧妙安排我到補習社工作,既可繼續教育孩童,賺取生活所需,也可以有較彈性的上班時間,更多參與天鄰的服務,而天鄰在1998年2月開始租用樂富院牧事工聯會裏的一個小辦公室,與補習社相距尚近,往返非常方便。

2002年10月,雖然辦公室從50平方呎再轉換到另一間百多平方呎的房間,但常要面對的物資存放問題仍然無法解決;平日物資大多放在各醫生的辦公室,甚至是家中,還有的暫存於一位董事的朋友位於葵涌的貨倉裏。有一天,煥容聯絡我要把一些手術物資放到葵涌倉去。她先與貨倉負責人約定時間,我也請我的同事幫忙駕車將物資送去。不過我們對葵涌的道路不熟悉,好不容易才找到貨倉的位置所在。在那裏,我們須先收拾已堆得滿滿的層架,才得把帶來的東西千方百計地擠進去,及不讓它們掉下來。短短一小時的搬運工作,我們已是渾身大汗,疲憊不堪。

神的恩雨有時有候,天鄰嚐盡了主恩的滋味。2005年初,董事會訂下了購置永久會址的計劃,討論、購買和裝修地方的過程順暢。朱師母常和我說,天鄰服務獲得肯定,除了上帝的帶領和祝福外,弟兄姊妹恆久的委身、積極參與也相當重要。同年4月27日,天鄰搬進了新辦公室,深信祂依舊看顧,讓這個地方成為各隊聚會、籌備工作及禱告的好去處。我也同樣祈盼自己可以繼續協助辦公室的事務,成為各同工的夥伴和代禱者,一起服侍貧病弱者,實踐使命,傳揚主的愛。<2010年>

天鄰廿年重要誌事
梁吳秀 (天鄰董事/榮休同工)

1991年
華東大片土地經受百年罕見水災,滿目蒼夷。幾位牧者發起「血濃於水賑災運動」籌款上千萬,並派我透過紅十字會視察災區,賑濟災民,種下「苦難如身受,天涯若比鄰」的深情。

1992年
心繫水災後最貧困、最匱缺的河南災民仍要面對瘟疫威脅以及嚴冬下雪的日子,「送暖行動」萌意而生。蒙神賜福,再籌千餘萬購買暖包,將溫情送達萬家。「上帝,我們還能作甚麼?」我們的心願促成了以「天鄰基金會」扶貧濟困作長遠的關懷。
• 年初「血濃於水賑災運動」再捐贈120萬協助災區駐馬店和信陽地區重建十二間鄉鎮衛生院。
• 10月1日天鄰基金會註冊成立。

1993年
與河南省紅十字會探討以醫療為服侍的方向獲得肯定。同時招募醫療人員,分享異象及籌組「河南醫療事工委員會」,皆蒙神印証、帶領和賜福。
• 2月26日天鄰基金會註冊成為公共性質的慈善機構。

1994年
正式組織醫療隊,首年以講學為主,四十餘人分四批遠赴許昌市。有骨科、牙科、腸胃科、老人科、衞生科、婦產科,以及職業治療、物理治療等不同醫護人員積極參與。講課後到鄉衞生院義診。牙醫則到村小學為學童和當地群眾進行牙齒檢查及治療。
• 捐贈100餘萬元人民幣,裝備七間鄉鎮衞生院的醫療設備和危房修建。

1995年
醫療隊專科化,各展所長服侍不同病患者。其中外科團隊(骨科/矯形科)猶如小型醫院,包括外科醫生、麻醉科醫生、病房、手術室、復甦室護士,以及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師。除了為病人施行手術,更將術前、術中、復甦和康復照顧的概念帶給合作醫院。多年來造福了許多殘疾人士。

1995年
牙科團隊以鄉鎮小學為主要對象,巡迴學校作口腔衞生教育、檢查和治療等服務。
• 講學團以醫務人員為交流、培訓的對象。
• 首次邀請河南紅十字會及合作醫療單位領導,來港交流參觀醫院,此事工已成為天鄰經年的工作。
• 受邀協助河南省紅十字會舉辦青少年夏令營,促進豫港兩地青少年交流。

1996年
設立鄉鎮衞生院醫務人員培訓基金,支持熱心農村衞生事業的醫生,赴省內各大醫學單位進修,提高鄉鎮醫務人員質素,促進農民醫療保健基礎。
• 捐贈40萬人民幣裝備許昌市中醫院及三間鄉鎮衞生院的醫療設備。

1997年
神為「天鄰」所開的路越來越大,董事會共同看見必須有專職同工和辦事處進一步鞏固和拓展已建立的工作。同時我對中國的負擔日漸加深,因此我向神說我願意委身走這條路。鼓勵了共事的弟兄姊妹更堅定攜手憑信心共闖前路。
• 骨科/矯形科手術隊除了以許昌市中醫院為據點,又在洛陽增加兩家合作醫院服侍豫西人群為殘疾人士做手術。
• 教育心理學家隨手術隊到洛陽被安排在洛陽師專講學和交流,該校師生表示大開眼界。

1998年

租用樂富院牧事工聯會一個約50平方呎的小房間,設置了簡單的辦事處。同年我正式辭去教會的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天鄰」。天鄰進入有專職同工,有辦事處的「新里程」。
• 美國天鄰基金會正式成立,致力於北美地區拓展「天鄰」異象,招募義工和籌款等工作。
• 首次邀請合作醫院的醫生來港進修並駐醫院觀摩學習,為期一個月,至今已有11名醫生來港學習。
• 牙科隊新增捐贈圖書項目,改善農村小學教學資源,至今捐贈圖書仍廣受學校師生歡迎。

1999年

與宜陽縣教會合作,購得該縣舊法院院址﹝約二千平方米﹞,將主樓改建為醫院,側樓開展護老中心,成為天鄰在河南的一個醫療據點,支援醫療隊,跟進病人和培訓醫療人員等工作。此工程亦促使天鄰增設了一個新的團隊—工程隊,為天鄰監督所有建設工程。
• 捐贈河南省紅十字會救災車一部,以及洛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救護車一部。

2000年
宜陽縣教會醫院改建工程完成,一座本來用來捆綁、審判、刑罰犯人的法院,於10月23日奉獻禮正式宣告因耶穌基督的愛,已成為一座醫治人身心靈的醫院。
• 手術隊再選定河南北面安陽市第二人民醫院作為據點,服侍豫北人群和鄰近的河北和山西人民。
• 首次組織兩地醫科大學教授專家進行高層醫學交流,受到河南省衞生廳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2001年
購買60餘萬元麵粉賑濟飽受風雪侵襲的內蒙古災民。
• 捐資重建第一所小學,位於鶴壁市鶴山區姬家山,命名天鄰石門小學,為教育工作開啟 新元。

2002年

於天鄰石門小學舉辦為期一週的學童夏令班,帶給孩子知識也帶給孩子愛和關懷,深化與學校師生的關係,自此學童夏令班成為天鄰興建學校的重要活動。
• 開拓眼科為白內障者帶來光明。
• 聘請醫療同工跟進醫療隊工作和隨訪病人。並在河南設立辦事處。

2003年
香港爆發了「非典型肺炎」疫潮,三月的內科隊和手術隊(骨科及矯形科)堅持如期出發,但五月骨科病人術後覆診工作一再拖延,最後只有一名美國醫生獲批准前往。劉醫生短短四天半行程,三天趕路﹝趕船、趕車、趕飛機﹞,過了八次海關,量了十次體溫,填了十二次健康申報表,這是非典型的行程也是非典型的一年。
• 設立獎助學金,資助優秀貧困生完成小學或初中學業,直至2005年。

2004年
3月21日慶祝「河南醫療事工」開展十週年,假龍堡國際賓館舉行感恩崇拜暨聚餐,與近五百嘉賓共證主恩。
• 河南省紅十字會在「中國紅十字報」刊登紀念專版“十載春秋情繫河南民眾•人道救助譜寫友誼篇章”,紀念與天鄰聯合開展醫療事工十週年。並於10月20日舉行隆重慶典,表揚天鄰為紅十字事業做出特殊貢獻。
• 4月27日天鄰搬進了自置的新辦公室,不但地方大大的擴張,神也豐豐富富的供應。
• 教育工作再展開新元,在欒川縣舉辦了首屆農村英語教師培訓班,至今仍備受好評。
• 駐馬店中醫院成為手術隊新合作夥伴,造福豫南殘疾人群。

2005年
與施達基金會合作開展關懷愛滋病家庭工作,提供生活津貼,改善他們的生活,關懷此弱勢群體的工作延續至今。
• 撥款十萬元透過宣明會賑濟南亞海嘯災民。
• 以農村小學為主要服侍對象的牙科隊,因國家政策改變不能在學校進行醫療活動,改為健康教育隊。
• 捐河南省紅十字會車輛一部。
• 於欒川縣興建天鄰重渡溝完全小學和天鄰上倉房小學,固始縣天鄰五尖山小學和天鄰南園中心小學。
• 沁陽市紅十字會醫院成為天鄰手術隊新夥伴,替代已合作八年的洛陽市第二人民醫院。
• 設立高中學生獎助學金。

2006年
骨科隊延伸對無法施行手術的殘疾人的關顧,同步舉行捐贈輪椅活動(550輛),為許多殘障人士帶來新生活。至今受惠人士已達8,280人。
• 首年為「天鄰獎助學金」的受助高中生於重渡溝舉辦夏令營。五天的營會令參與的師生深受感動。自此夏令營成為天鄰受助高中學生必體驗的活動。
• 於固始縣興建天鄰姚營中心小學。

2007年
興建洛陽嵩縣天鄰何村小學和固始縣的天鄰大營小學。
• 首年舉辦校長培訓班,對象為中學校長。
• 宜陽縣教會醫院轉型為天鄰康復護理中心。

2008年
天災連綿,年初冰雪災害,天鄰除了向河南災民發送價值50多萬人民幣的麵粉救助上萬家庭,也在重災區貴州投入近70萬人民幣重建30間危房和一間鄉衛生院。年中四川大地震,天鄰多位董事─內、外科醫生積極透過不同渠道前往災區參與救助工作,與苦難中的人同行。
• 美國天鄰基金會在雲南開拓醫療工作,包括骨科手術和內科義診等。天鄰醫療隊服侍首次跨出河南省。

2009年
5月2日天鄰和安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聯合舉辦「慶祝攜手助殘十週年」紀念活動。
• 首次與「香港弱能兒童護助會」合作,安排嚴重殘疾孩子來港施行手術。

2010年
唇顎裂隊與海星計劃合作,在江蘇省揚州市開拓服侍孤兒的工作,當中多名孤兒經做手術後已經被海外家庭收養,展開新生活。
• 興建洛陽嵩縣天鄰古垛小學宿舍樓和固始縣的天鄰老李集中心小學。
• 北京視博恩邀請天鄰唇顎裂隊到山東省棗莊市口腔醫院為當地唇顎裂病人進行手術。
• 籌備天鄰開展工作二十週年慶典,感恩崇拜及聚餐訂於2011年1月9日在龍堡國際賓館舉行。<2011年>

天鄰醫療工作的開展
吳馬太 (內科醫生/天鄰董事)

1992年冬天,我參加了「送暖行動」其中的一次行程,由河南省最北的濮陽市直到最南的信陽市,匆匆忙忙,走遍十多二十個不同的縣城鄉鎮,探訪那些水災之後的農民家庭。我特別留意到他們的衞生設施相當落後,經過天災更顯得殘破,其中有一間衞生院的屋頂已經塌了一半,但裏面仍住著病人,他們冷得不斷顫抖。另外一個伯伯在農村家裏嘔血,他的兒子把他送來這間衞生院,而送他來的那輛「救護車」,只是一部單車後面拖住一個放貨物的拉架,伯伯就是這樣用一張破爛的棉被蓋住,被送到衞生院來,送到來又得不到衞生院的醫療人員為他搶救。回程時,我在車上看著外面的風光,心裏卻想:「上帝的愛從來沒有離開過中國,我們作為神的兒女,可以怎樣將上帝的愛也帶到河南這個貧窮的鄉村地方呢?」

改善鄉鎮衞生院設備
1993年開始,我們一班弟兄姊妹決定要為河南省貧窮的鄉鎮衞生院進行一些重建工作,改善他們的醫療設備,並且希望可以對醫療人員進行培訓。因此我們再到農村去了解他們實際的需要。在1994年,我們透過省紅會的介紹,首先選了七所鄉衞生院,為他們起了一些合規格的樓房,又按照他們的情況,買了一些合適的醫療設備;然後,我們安排了四次醫療講學團到那些貧窮的地方,為當地的農民進行義診,又安排講課,教授醫療人員怎樣使用新購置的醫療設備,例如:X-光機、胃鏡等。原來在農村裏,很多學生都沒有牙齒衞生健康的基本常識。我們便安排牙科醫生、護士和課室老師到農村的學校裏,為小學生檢查牙齒,教他們口腔的衞生常識,又幫他們做一些簡單的牙齒治療,更特別的是可以演出布偶劇、講故事、畫圖畫和玩遊戲,將上帝愛我們和看顧我們的信息與他們分享。直到現在,我們每年都差遣牙科隊到不同的學校去。

派遣手術醫療隊義診
總結94年的義診、講課經驗,我們在95年開展了手術隊的工作。由骨科醫生和整形科醫生帶領手術隊,包括麻醉科醫生、手術室護士、康復治療師等。那年在許昌市開始了這樣的手術服務和手術六個星期後的覆診隊。這項工作由許昌開始後來轉移到洛陽市,然後再伸延至安陽市;由每年一隊手術隊進展到現在三隊手術隊,2004年還加上焦作和駐馬店地區。

95年我們又和省紅會第一次合辦青少年夏令營,以後每隔兩年,均安排本港中學生和內地高中生一起度過一星期快樂的時光。營中有學習衞生健康常識,又到不同的地方旅遊、觀光,最重要的是可以交朋友,彼此認識,建立友誼。另外,我們也留意對高等院校醫療人員培訓的重要性。我們先有一隊講課隊到鄭州市職工醫學院進行培訓,後來又邀請香港醫學院的教授、講師,到河南醫科大學進行講學與交流。

重建基督教愛德醫院
從1996年開始,我們逐步探訪河南省教會附設的診所和醫院,因為教會舉辦的醫院和診所辦得有效,就可以是作見證的好地方。1997年初,我們按地址找到了洛陽市宜陽縣愛德醫院。那是一個寒冷的晚上,在昏暗的房子裏面,我目睹四、五個熱心愛主的醫生在默默耕耘,他們為病人祈禱、用愛心醫病;設備與樓房雖然殘舊,但他們卻有一顆火熱的心。我們經過禱告和討論,加上手術隊也要在洛陽市開展工作,最後就決定協助重建愛德醫院,使她成為一間合規格的醫院。到了2000年10月,新醫院終於啟用。我們希望將愛德醫院發展成為一間以康復、老人科為主的醫院;醫院又附設有老人院,當地老弱貧病的人,除了用低廉的價錢得到診治外,還可以有愛主的弟兄姊妹為他們禱告和作見證。我們會每年繼續差派內科、老人科、康復科的人員到愛德醫院進行義診及培訓。在2001年,我們又幫助鄭州市中醫院的康復科室發展成為河南省一個最先進的康復科室。我們的康復科專家到他們那裏義診及講課,還安排他們的醫療人員到香港進行培訓。現在他們的工作已經上了軌道,效果令人非常滿意,並且能幫助我們的手術隊製造及調較義肢。2002年,我們的眼科隊首次到洛陽服務,在貧窮的鄉村篩選最逼切需要的病人,然後為他們做白內障手術。手術後拆除紗布時,他們重見光明,心情興奮難以言喻。我們正計劃以後每年到宜陽愛德醫院,進行眼科手術和培訓。回想過往十年的工作,上帝的恩典和大能彰顯,再次證實祂是那使無變為有、小變為大及少變為多的神。2003年,我們有89位義工(103人次)參加多個不同的醫療隊,服務過758名病人。但願上帝賜給我們各人都有謙卑的心,以自己為僕人,透過服侍人來服侍上帝;也有合一的心,用各人的專長,彼此服侍,成為一個團隊榮耀上帝,祝福別人。<2004年>

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
黃文遜 (骨科醫生/前天鄰董事)

2007年是我第十三年到內地作醫療服務,亦是我連續第8年到同一個城市作義務手術工作。8年時間非短,8年之後,內心不期然會計算多年來事奉的成果,心中亦已經開始展望將來,希望這項義務工作有更長遠的發展。不難想像在出發之先有大大小小的會議去商量策略上的問題、工作細則、病人需要及跟進工作。但在出發之前的一個主日崇拜,牧師在講道中分享約翰福音第21章15至17節,使我改變了對事奉的一些看法。相信約翰福音第21章15至17節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經文,耶穌在這章節中三次查問彼得『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耶穌的提問最小有兩個層面:第一是方向及策略性的問題,第二是自我省察的問題。

當時的情況是耶穌已經受難並且復活;教會即將發展,福音將要傳向耶路撒冷、撒瑪利亞直到地極。彼得將會是福音傳播的重要人物。但耶穌並沒有問他是否已經全部明白祂所教導的真理?亦沒有問他傳福音的策略如何?更加沒有問他如何吸引更多人參加教會?主只是問他:「你愛我嗎?」

原來我們參與神的工作,最重要的一環並非工作上的策略方向,而是我們內心的出發點。主在這關鍵時刻只是問彼得:「你愛我嗎?」而且不是一次,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問同一個問題。似乎有愛主的心就已足夠了。策略方向只是幫助我們更加了解我們工作的情況,但絕對不可代替我們愛主的心。我們參與事奉的工作應以主為中心。曾幾何時,我們慢慢地以自己的策略方向為中心,忘記了這是主的工作,以事工的果效來計算事奉的成敗,完全忘記了我們能參與事奉的原因全是主的恩典,愛主的心也慢慢地淡下來了。另一方面,在參與服侍的時候,有時我們會考慮到我們的能力未能辦到某些事情,或會想到我們並非當中的最佳人選。好像彼得,他並非一個有計劃及有口才的人。其實神看重的、神要使用的,只是一些愛祂的人,並非一些自以為滿有能力,可以單獨完成任務的人。就像彼得三次不承認耶穌,變得懊悔和軟弱。但請留意主耶穌稱呼彼得時,祂並非用他跟隨祂之後所改的名字彼得,而是用彼得初遇耶穌時所用的名字西門。只要我們願意返回主的面前,承認自己的不足,神願意隨時接納我們,就像我們初初跟祂相遇時一樣。

耶穌問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還有一個內在自省的層面。我們參與醫療義務工作,肯定會得到很多人的欣賞及讚美。很多人會誇獎我們很有愛心,願意去付出及很偉大。耶穌三次向西門查問愛心,提醒了我在參與這些義務工作的時候,是否因為嚮往這些誇獎、讚美,還是真正因為愛主而付出呢?

有時我亦會問自己,假若我去的地方,服務的對象並不願意接納我,又或跟我們配合的單位並不理想,對方或許自私及不合作,我是否堅持因為愛主而願意為他們付出呢?又或我所服侍的病人,帶著懷疑的目光,猜疑我有其他的得益,我是否仍然願意繼續呢?歸根究柢,我參與這些義務工作是否因為想滿足我自己的虛榮心,還是因為愛主而追隨祂的腳步做祂願意我去做的事情呢?其實當我們能夠真正放開自己,令自己成為讓神使用的器皿,就會頓時明白一切都是神的工作。一方面會為被神使用而感恩,另一方面亦會歡欣地看著神的作為在我們中間彰顯。好像今次到中國服侍一樣,我們看到自己的渺小、不足夠的地方;很多隊員也分享他們當初的膽小、不足的訓練、預備功夫不到位等。但神就是利用這些軟弱的肢體去完成今次的服侍,令30多位病人完成矯形手術,使他們的生命有所
改變。這次行程中我們亦重新見到一些以往做了手術的病人。他們現在已經可以獨立走路,甚至重回校園,有些更結婚生子。他們的出現,並不在我們的計劃中,但卻消除了我們很多的掛慮。我們為他們生命的改變獻上感恩,體會到很多事情並不是按照我們的計劃完成;亦幸好不是按我們的安排完成。惟有順服主的安排,追隨祂的帶領,完成神交託我們的部份,神的大能就讓這個世界有更多人體會祂對世人的愛。

希望神藉著這段經文所感動我的,亦能感動你們一同去見証主的愛,阿們! <2007年>

服侍孤兒之旅
鄒錫權 (整形科醫生/天鄰董事)

神很清楚,一點都不含糊的吩咐我們要看顧孤兒: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雅 1:27) 。實際上,真正看顧孤兒的是耶和華我們的神:耶和華保護寄居的、扶持孤兒和寡婦,卻使惡人的道路彎曲 (詩 146:9)。

感恩的是,我們有幸成為祂合用的器皿,在關愛和照顧孤兒的工作上有份。

神開路
從河南省駐馬店市轉往江蘇省揚州市揚州是唇顎裂隊在河南省以外服務的第一個城市。

2009年11月河南省紅十字會及駐馬店紅十字會安排我們到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院參觀,紅十字會與一院均認同駐馬店地區對天鄰唇顎裂隊服務有很大需要。隨後我們決定2010年3月14-20日到該院服務,並聯絡北京視博恩提供手術費的資助。可是2010年春節前,駐馬店紅十字會告知只有5-6個唇顎裂病人查詢,我們唯有取消往駐馬店的行程。由於天鄰的唇顎裂隊曾透過海星計劃趙玉蘭姊妹的安排,在揚州蘇北醫院為4個唇顎裂孤兒做手術,亦知道揚州福利院還有8個唇顎裂孤兒等待手術的安排。我馬上聯絡趙玉蘭姊妹,當時她正在河北參觀由基督徒管理的孤兒院。她把河北佳奧中心及河北生命樹的唇顎裂孤兒送往揚州東方醫院。於 是我們便順利安排於2010年3月14日到揚州東方醫院開始第一次的交流及合作。

病人
小娟來自河北,出生時被父母拋棄,一直寄養於河北。她的遺傳基因是女性,但因“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導致陰核肥大,外形像男性的陰莖。手術前趙玉蘭姊妹為她心理輔導,整形手術幫助她去掉貌似男性的徵像。

小敏出生時右眼是「有眼無珠」,右眼的眼瞼只有一條裂縫,其長度也只有左眼的一半。右耳只有少許軟骨及耳珠。我們兩組外科醫生分頭進行了9個多小時的手術,從左胸取出第7、8、9根肋骨之軟骨造耳的輪廓,又從口腔取黏膜移植至眼眶把眼眶擴大。義眼師卜先生從預先預備好的十數隻義眼中,選擇出一隻顏色及大小均合適的義眼,稍為打磨,再交給我們放進眼眶。小敏在揚州福利院長大,她對自己的新形象很充滿期望。現時她在高中職業訓練學校學習中西麵點製作,今年夏天將會畢業,開始人生另一階段。

小楊是雙側唇顎裂患者。2008年9月,他因為腦炎沒有跟其他8位揚州福利院孤兒往安陽接受手術。2009年5月我們曾經在蘇北醫院為他做手術。當時他吞嚥困難,身體很瘦弱,前頜非常突出,預計補唇手術失敗機會很高,所以鄒德根醫生反傳統為他先補顎而不補唇。今年他長大了,鄒德根繼續為他完成補唇手術,他的容貌得以大大改善。

封神榜
陳志偉 (骨科醫生/天鄰董事)

早在去年,黃文遜醫生邀請我去安陽為幾位手患病人醫治,因我計劃到沁陽及駐馬店醫療隊,本無意去安陽,但經過數月仍未能找到手外科醫生能幫忙,加上早已從文遜口中聽聞安陽醫院的大名,剛巧電視正播放「封神榜」,商朝紂王、姜子牙的事蹟就在這古都發生,於是決定到此一遊。誰知籌備殊不順利,醫護人員及儀器都不足,三間手術室卻只有Amy一位麻醉科醫生,後來兩位鄒醫生太太也加入,碰巧麻醉科Dickson知道這事,碰巧在五月早已安排假期,馬上訂機票來支援,人手勉強可以,但只有一部麻醉機,怎辦?信心爆棚的鄒錫權醫生說:「走著瞧吧!」

到河南約有二十次了,人家都笑說我是半個洛陽人,今次竟然有些忐忑,到安陽我卻是人生路不熟,很多新隊員是不認識的,舊隊員也很久沒有合作了,到出隊集合地點也有些茫然。我在辦公室放了約十萬元的骨科書籍,腦袋太小放不下,只是陳列人前炫耀,到手術前才臨急抱書腳,而文遜給我的病人都是份量十足,當與一些手外科同僚分享,部分會望而生畏不敢出隊,難度可想而知;所以事先已就著這五名病人「鉋」好書,但其他是什麼病人要在安陽門診時才知道,於是決定帶備電腦,誰知出發前安裝電子版醫書時,三本書都不能順利讀出,心情十分不「踏實」(普通話),唯有考真功夫了。

安排好的只有五名病人,假若門診的病人不適合手術,麻醉機及人手不足而不能替手患病人手術……這我倒不愁,安陽的旅遊點已經熟讀,還可逛街,到新華書店,拍照等,保證行程緊密。但倒頭來只有失望:王大夫篩選的病人大都適合手術;醫院為了騰出空間給我們,自己的手術早上七時便開始;本說只有一部麻醉機,抵步後已有兩部,第三天黃昏,竟然有簇新的第三部機在我們眼前,隊員都在感謝神;Dickson在出隊前的一星期,「碰巧」上了一個局部麻醉的進修班,病人的麻醉就更加順利。好夢成空,連購物也只是在回程中上廁所旁的小商店,匆匆買了一張唱片。

門診看了26名病人,選了16人動手術,很多都是較罕見的病例,若在香港時儘會用上數次門診,跟病人和家人討論治療方案,翻閱書籍或文獻,手術前更是如臨大敵,坐立不安地在腦中反覆推敲手術每一細節。如今呢?時間──沒有,書本文獻──沒有,電腦──沒有,同僚──沒有,甚至連心情也沒有,因為還有其他瑣事要照顧,唯有硬著頭皮,因SK說:「神愛他們遠多於我們愛他們!」

手術開展了,因為沒有計劃再到安陽,很想替所有病人都動手術,有幾天晚上手術到九時、十時,各人處理好術後事情,十時許才能晚膳。有些姊妹度過一天便心想:「老骨頭熬不了,不如離隊回家吧!」但在大隊面前卻是從容不迫,繼續默默工作。兩名麻醉科醫生照顧三台手術,更像小蜜蜂的嗡嗡不息飛來跑去,Dickson的局部麻醉更是神乎其技,使小病人貼貼服服的任我魚肉。出隊前查看天氣預告,氣溫高達33度,手術室沒有空調,我身為大汗民國子民,香汗淋漓只是神憎鬼厭,若甘霖沛臨病人身上,傷口感染則非同小可。奇怪的是在整個手術期間只有流冷汗,身上一點汗也沒有,倒是SK經常扇不離手,「我的恩典夠你用」。

每天早禱會,充實的手術期,晚上四出品嚐美食,轉瞬便到病人道別會。家長代表送上錦旗,發言致謝,還送上兩束鮮花,畢生從未收過鮮花,十分感動。逗孩子玩本是我的天性,這天送張貼紙,明天送氣球,那天送糖果,小孩樂滋滋,父母心中甜絲絲。話才說完,十六名孩童手中各執一支玫瑰一擁而上,淚水也一湧而出。會後眾人爭著跟我合照,說要讓孩子長大時認得他們的恩人,我開始明白那些歌星藝人為何不惜一切要成為偶像。一束鮮花轉送身旁的Monica,手術成功背後很多功臣。我們有此專業,能幫助病人,見證神大愛,又得人欣賞,還可培訓國內同業,不亦樂乎。即或不然,天上的封神榜已寫下我們的名字,殷墟甲骨文未看也罷。(本文獻給一同「出生入死」的隊員們)<2007年>

情濃十載
黃守邦 (環保工程師/天鄰董事)

航機徐徐降落在新鄭機場,在醫院黨委書記王蘇華親自打點下,一輛從部隊裏動員過來的大卡車,沿著國道107,花了差不多三個小時,把幾十箱從香港帶來的醫療器材和物資,拉到安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就這樣掀起了十年前二院跟香港基督教天鄰基金會合作的序幕。

載著天鄰第一支安陽醫療隊的車子,經過與熙來攘往的行人和喧響叫賣的小商販們的一番周旋後,總算把隊員送進了醫院的大門。原來醫院坐落在號稱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安陽老城還未進行改造的背街小巷之間,一條繁忙而又狹窄的古樸小街道,是車輛進出醫院的必經之路。看到此情此景,心底不禁打起了一個問號:在這地理位置條件限制底下,醫院能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呢?就抱著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情,開始與二院的員工們並肩攜手,為周邊比較貧苦的病人服務。同時也不斷向自己心目中的至高者呼求,祈求他為這醫院的發展打開一條新的出路,因為堅持相信在他沒有難成的事。

隨著十年來雙方無間的合作和二院業務不斷的發展,心裏的問號和呼求也慢慢的得到了意料之外的答案和答覆。

醫院的規模擴大了、不同的項目和科室有了新的發展、經營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每次聽到這些令人振奮的消息時,不期然為自己竟然有機會見證了也參與了這樣的一個奇跡而感恩。更讓我們這群志願工作者感到欣慰的,是二院的領導們認同了天鄰“愛你的鄰舍”的奉獻和服務精神,醫院方面也奉行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成為一家以服務奉獻真情,用愛心回饋社會的平民醫院。醫護人員除了對病人親切誠懇的服務態度外,對比較貧苦的一群也會倍加照顧,曾經看到一些接受了手術而沒路費或沒能力回家的病人,醫院為他們提供了交通安排或是經濟援助。

是的,十年的歲月不算太長,但已經足夠讓我們看到了不少人因為經歷了人間有愛而生命有了轉機。本來被殘疾奪去了尊嚴和工作能力的人,能夠重投社會,甚至回饋社會;幾個因有殘疾而被人遺棄的孤兒,在一般人眼中本來註定要一輩子活在不幸之中,可是在經過治療後已經被有心人士領養,並且在海外過著新的生活;更多的人,經過治療後不僅是身體的康復,更體會到在絕境中原來還是可以找到盼望的,從此活得更愉快和更有意義……

想到這裏,忽然發覺醫院門前這條既擁擠又狹窄的小街道,不再是服務貧困病人的障礙,而是一些在絕望中等待的人們,尋找和得到盼望的通途。下次再經過的時候,一定要牢牢記住在這裏叫賣著的小商販們一張張熱情而親切的臉孔。

<2009年,轉載自天鄰與安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合作十週年紀念特刊《香江洹水一脈情》>

一期一會駐馬店
陳慧萍 (護士/天鄰隊員)

2009在駐馬店市中醫院完成的最後一張手術名單。每一次來駐馬店,在同一所醫院服務、做同一樣的工作、在同一間酒店下榻,我卻看到不同的駐馬店風景。車子由鄭州機場出發往駐馬店,兩個多小時的車程,窗外行道樹的枯枝上掛著零落的葉子,矇矓的夕陽漸漸西沉,眼前盡是已收割的阡陌農田,這片靠淮河生活、不避漲退的土地,居住著我們所服侍的貧困農戶的孩子。

門診服務
駐馬店市中醫院門診部是我每次必到之處。2005年3月8日是我第一年到該院門診的日子,當日門診室外是醫院的婦女節拔河比賽,診症室內是遠道而來求診的孩子及家庭,有的得到醫治機會、有的卻失望而回。

我體會到聖經經文「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其中最大的是愛。」當醫治的信念幻滅、希望破損,心仍可支取愛的力量,拉緊生命的繩索。門診也是快樂重逢之地。看到舊症回來覆診,問候一下生活、評估一下康復、相聚一下情誼,也是我很享受的天鄰工作。今年我有幸與2005年至今的「老病號」覆診,手術後,他們生活大大改善、重拾生活的自信,讓人心裡很欣慰。但我心中仍惦掛一些名字──李陽、劉影、姚輝、王春博、曹志遠、孫景衛……未能重聚,願他們生活都好。今年我最感恩的是能重遇2007年最想念的小女孩屈冰清,她已長大了,不再老是哭泣。我可抱著她、看她走路,相處了短暫而美好的時光。

病房境況
駐馬店市中醫院每年給我們不同的病房樓層工作,和我們合作的病房因而遍及新舊全院。正因如此,我們一次又一次迎接不同環境帶來的挑戰。我很懷念第一次工作的舊院樓層,那裡雖然臭氣熏天,卻讓我看過窗外雪花飄飛、街外積雪漸融,更遇上平生第一次震撼心弦的病人告別會。

在這裡認識病人的名字,都容易留在我心中。每個名字背後,都有一段“聞者傷心,見者流淚”的故事,那牽引著一個農民家庭為殘障孩子尋找醫治的艱辛成長路。

2009年駐馬店工作比過往繁重,但我卻感到是潤澤心田的一年。我有機會和不同家庭談話,更多了解農民家庭生活的狀況。今年我的任務之一是為手術後病人注射止痛藥。雖然我的針也曾嚇怕小孩,但是這次拿著病人的手注射時,他們都定睛看著我,並無畏懼。我在這樣的交流中都看到他們美麗的眼神,如此安靜而美好,由小孩到年青人,每次也相同。人間有情,常常把混亂擠迫的病房裝飾得亮麗。但見20多個家庭擠在一個衛生環境欠佳,物資匱乏的房間,一同起居飲食。父母對孩子無私的傾愛,家屬親如鄰里的守望相扶、及眾人對來之不易的醫治機會心存感恩, 構成美好的風景。不走在他們中間,無法看見。

鄉土情懷
生命與生命相遇是莊嚴的。我過去四年的服侍,已將駐馬店這地方繫在心頭。這裡一張張中國面容、上面的淚水歡笑,一切一切都沉澱在我的回憶之中。從小到大, 我都渴望回鄉。現在終於清楚這是一回甚麼的事– 世界縱大,心中卻懸念一個地方的人和事,每件經歷事情的細節都容易牽動心底裡不同的情緒。我知道那個地方自己不願意長居,卻又時常想回去,想與故友重逢,與鄉里聊天。更特別是每當離開時心裡都不捨,眼淚總要流過夠,然後帶著滿心虧欠,難捨離開。一次上帝的呼召,一回應心的赴約,使我這驛站停留的過客,得到如鄉心濃情的款待。容許我引用温家寶曾引用的艾青詩句:「為甚麼我的眼中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駐馬之地
六年駐馬店的醫療隊伍,已為161骨科病人完成391台手術、整型外科病人51人共83台手術,以及輪椅捐贈1,650張。天鄰的事工在這地開展, 上帝的軍隊也就在此安營駐馬,不用言語的福音已被傳聞,過去弟兄姊妹愛心奉獻、殷勤作工已蒙悅納。求主繼續祝福這地,一如既往,美如開端,愛不止息。上帝作為奇妙,窮天竭地,段段美景良辰讓我眼目、心靈,無以盛載!感謝主裡各人磨合同工,彼此配搭,都使我們同享天鄰之樂。<2009年>

共創天國事業
梁吳秀 (天鄰董事/榮休同工)

退休已兩年了,雖然留任董事,但責任輕省,生活習慣了悠然自得。因此面對被推選為董事會主席,一時難以適應,心情猶如一個已退役的士兵,被重征入伍。加上今年八月至十一月,外子接連入住醫院三次,令我身心疲累,我不能不擔心能否承擔此重任。在最艱難的時刻,上主的話安慰我「我的恩典夠你用,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鼓勵我「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我與你同在」。漸漸的……我順服並接受任命,外子也平安的走過「死蔭幽谷」,十二月開始上班。

天鄰服侍河南貧困同胞將踏上第十九載,靠著上主的恩典,董事、同工的努力,義工的支持參與,我們走遍各城各鄉開展醫療工作,令殘病的痊癒、跛腳的走路、瞎眼的看見……2002年又發展教育工作,興建學校,教導孩童走正路,培訓教師教學技能,提昇教學質素。同時與國內合作夥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互相信任,攜手共事,祝福生命無數。年初我協助「美國天鄰」前往雲南開拓醫療工作,也聽到當地衛生官員轉述說,河南衛生部門對「天鄰」的評價很高。我聽後心裡充滿感恩,並再次肯定盡心為主,主必賜福。
「Do your best,God will do the rest」

不可否認,隨著歲月增長,我們外在的身體會漸漸衰敗、乏力,內在的生命卻可靠主日日更新,累積的人生經驗也可祝福他人。我常常想念神學院的三位師長,院長杭克安牧師今年92歲,奉獻一生來中國服侍。退休後回美國定居,仍積極參加華人教會的事奉。前幾年回母校講道,我邀請他來香港遊玩,並在我家小住。一天清晨,他和我分享夜晚的夢境,原來是掛心教會夏令營,找不到人手事奉,我為年青人汗顏,更敬佩他為教會的事日夜牽掛。周聯華牧師今年88歲,每日仍按時工作,從事聖經翻譯,甚至越洋到各地主領聚會,發出時代的呼聲。有一次我和外子送他前往機場,閒談中我們感嘆時光飛逝,轉眼也六十出頭了,想不到他的反應是「真年輕!」。唐佑之牧師今年83歲,至今仍不懈寫書著作,講道培靈。他們的生命見証猶如雲彩圍繞著我,時時激勵我,提醒我,為主作工,永不言休。執筆至此,內心再湧流感動,莫非我接受「主席」一職也是這些生命見証潛移默化推動。

今年天災連綿,人禍不斷,中國尤甚。年初冰雪災害,凍結大地,農作物遭破壞失收,無數基建、民房被壓塌,道路亦遭冰雪封閉,支援受阻,許多在外地打工的有家歸不得。W難如同身受,天涯若比鄰。天鄰除了向河南的災民發送價值50多萬的麵粉,救助上萬家庭,也在重災區貴州投入近80萬重建30間民房和一間鄉衛生院。

12/5四川發生了八級大地震,天崩地裂,山川扭曲,奪去了數以萬計的生命,也撕裂了我們的心。18/5天鄰四位董事(內、外科醫生)迅速到災祢的差遣。

接著“三聚氰胺”滲透各種食品,毒害生命,甚至幼兒的生命,新聞鋪天蓋地。我們悲憤、無奈、感慨,人為一己之利,竟然喪盡天良。跟著金融海嘯蒸發了天文數字的環球財富,衝擊一浪接一浪,禍及各行各業,人心惶惶。主的教導是那麼適切真實:人的生命,不在乎擁有多少財產。不要做糊塗人,好像無知的財主,只顧追求、盤算、積聚財富,醉心於擁有的,在上帝眼中卻不富足。(路十二15-21)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太六19-21) 天鄰肯定是高回報的天國事業,無論環境如何變遷,我們將繼續秉承主的使命,扶貧濟困,醫治疾病,興學教育,讓更多人認識祂的愛和大能。期盼更多人加入我們的行列,共創天國事業。

情濃十載
黃守邦 (環保工程師/天鄰董事)

航機徐徐降落在新鄭機場,在醫院黨委書記王蘇華親自打點下,一輛從部隊裏動員過來的大卡車,沿著國道107,花了差不多三個小時,把幾十箱從香港帶來的醫療器材和物資,拉到安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就這樣掀起了十年前二院跟香港基督教天鄰基金會合作的序幕。載著天鄰第一支安陽醫療隊的車子,經過與熙來攘往的行人和喧響叫賣的小商販們的一番周旋後,總算把隊員送進了醫院的大門。原來醫院坐落在號稱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安陽老城還未進行改造的背街小巷之間,一條繁忙而又狹窄的古樸小街道,是車輛進出醫院的必經之路。看到此情此景,心底不禁打起了一個問號:在這地理位置條件限制底下,醫院能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呢?就抱著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情,開始與二院的員工們並肩攜手,為周邊比較貧苦的病人服務。同時也不斷向自己心目中的至高者呼求,祈求他為這醫院的發展打開一條新的出路,因為堅持相信在他沒有難成的事。

隨著十年來雙方無間的合作和二院業務不斷的發展,心裏的問號和呼求也慢慢的得到了意料之外的答案和答覆。醫院的規模擴大了、不同的項目和科室有了新的發展、經營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每次聽到這些令人振奮的消息時,不期然為自己竟然有機會見證了也參與了這樣的一個奇跡而感恩。更讓我們這群志願工作者感到欣慰的,是二院的領導們認同了天鄰“愛你的鄰舍”的奉獻和服務精神,醫院方面也奉行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成為一家以服務奉獻真情,用愛心回饋社會的平民醫院。醫護人員除了對病人親切誠懇的服務態度外,對比較貧苦的一群也會倍加照顧,曾經看到一些接受了手術而沒路費或沒能力回家的病人,醫院為他們提供了交通安排或是經濟援助。

是的,十年的歲月不算太長,但已經足夠讓我們看到了不少人因為經歷了人間有愛而生命有了轉機。本來被殘疾奪去了尊嚴和工作能力的人,能夠重投社會,甚至回饋社會;幾個因有殘疾而被人遺棄的孤兒,在一般人眼中本來註定要一輩子活在不幸之中,可是在經過治療後已經被有心人士領養,並且在海外過著新的生活;更多的人,經過治療後不僅是身體的康復,更體會到在絕境中原來還是可以找到盼望的,從此活得更愉快和更有意義……想到這裏,忽然發覺醫院門前這條既擁擠又狹窄的小街道,不再是服務貧困病人的障礙,而是一些在絕望中等待的人們,尋找和得到盼望的通途。下次再經過的時候,一定要牢牢記住在這裏叫賣著的小商販們一張張熱情而親切的臉孔。
<2009年,轉載自天鄰與安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合作十週年紀念特刊《香江洹水一脈情》>

不見不散的「約會」
李碧心 (資深傳媒人/前天鄰董事)

一行十九人的骨科手術隊,兵分四路,浩浩蕩蕩的由香港出發,匯聚於深圳機場,輾轉來到河南安陽市,一間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醫院——安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展開第七個年頭的服務。

迎接我們的是王蘇華書記及張宏偉主任,他們都是天鄰的老朋友,每一次他們都老遠跑來接車;在手術團服務期間,他們與張偉國院長及副院長等,以行動支持我們,無論我們工作到有多晚,他們每晚皆以親切的笑容給我們送行。其實,手術團中的成員,除了我這位領隊及一位隊員之外,絕大部份都來過多次,有些甚至是昔日黃文遜醫生小隊來訪探尋合作可能性時已參與。難怪雙方可以在匆匆數小時內,建立起翌日運作的手術室;那份專業與尊重,實屬難能可貴;彼此的默契與投入,亦表露無遺。

這是我第一次帶隊往安陽,又是兩年來再度領團,感受是份外新鮮及特別;既是一份遠距離的觀察,又是一份近距離的服侍。行程中最令人觸動的,還是此行的主角──我們所愛的病人,及他們每一位的人生故事。其中一位從小患小兒麻痺的女病人,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這位三十歲出頭的農婦,窮得連路費都沒有,決定放棄不來做手術了;幸得安二人民醫院的領導以愛心作全力支援,除了免費供應食宿,還出動了醫療小車下鄉義載。想不到,當我們開車到農村接她返醫院義診時,她一眾親兄弟姊妹己同心合力用木頭車,早一天把她從偏僻的家「運送」到有車路可達的娘家,否則,我們還是會白走一趟。七十多歲的母親看見我們時,滿臉笑容、張開了膀臂,親切的歡迎我們。她用一雙結了厚繭的手為第一次「出省」的女兒,預備了她一生以來吃的第一隻雞蛋。臨行前,她還極力邀請我們留下吃飯,更嘗試將小量自耕收成餘下的花生送給我們。

這個農村家庭的相親相愛,讓我們深深為之動容。無論日子有多艱難,環境有多困苦,卻無人可掠奪他們血濃於水的那份親情。今天,我們活在疏離的城市,號稱文明的一代,必然更難理解,對一個文盲的村婦來說,能再次站起來,有多大意義,尤其是她仍然未必能下田幹活。只是,她站起來了!

不能忘記另一位手部殘障的農婦,劈頭第一句便詢問:「能趕快做手術嗎?可趕得上下星期收割嗎?」我們也來不及好好的回應:「能單手收割嗎?你不是素常也用單手的嗎?難道一家三口子就靠你單手幹活嗎?!」是的,一個近乎失明的弱視丈夫,再加上一個弱智的幼兒,這個媽媽還有選擇嗎?有!她選擇了以樂天的態度面對。一趟又一趟,我們對著這位笑意盈盈的年輕母親叮囑:「記著,剛做完手術,這手不能下田,知道嗎?」「知道。」「真的知道嗎?」「知道。」「那我們就放心了!」真的放心嗎?是的,交託給我們的天父!
不知道那位小兄弟如何了?看著他們父子倆離開的背影,同工美霞的視線模糊了。我們著實冒不了如此大的風險來做這個手術!父親難免涕淚縱橫:「他連最後的希望也沒有了,我也年老了,他將來怎麼辦?」此刻,我們更明白自己的渺小,誰能陪著他們一輩子?我們的天父、慈悲的主。

還有那群小伙子及小姑娘們,他/她們又怎樣?農村的孩子們越來越聰明了,身體的缺陷並沒能困著他們青春的心,就讓他/她們飛馳於資訊網路上罷!誰也鎖不住他/她們探索世界的心,身體也限制不了他/她們接觸這個世界。病房中,看著這年青的一代,跟他們仍在種田,滿臉風霜的父母相比,也許正說明了時代巨輪正在向前邁進;咫尺之間,我們服侍的對象也起了微妙的變化,如何適切他/她們的需要,是放在我們面前重要的課題。 <2006年>

一、五、一億
陳志偉 (骨科醫生/天鄰董事)

一張照片、五位校友、也是一億人的故事。

97年,鄭州機場,天鄰手術隊的四位骨科醫生,碰巧全是聖保羅校友,遇上內科隊的吳馬太,立刻來個大合照。

91年華東大水災,災民達八千萬,香港的基督徒籌款賑災;水雖退了,但災民家園盡毀,怎樣熬過冬天?「送暖行動」於是開始,吳馬太(71班)參與了其中一次,驚覺災區衛生設施相當落後,天災後更顯得殘破,孕婦在戶外生產,一位嘔血的伯伯被送院的「救護車」,竟只是單車後拖著的送貨拉架!馬太心想:「我們作為神的兒女,可以怎樣將上帝的愛也帶到河南這個貧窮的鄉村地方呢?」醫療事工隨後展開,天鄰基金會成立後,與紅十字會合作,重建鄉鎮衛生院,改善醫療設備,協助培訓醫療人員。

馬太在港大畢業後,一直在公立醫院工作,現為內科部門主管,妻子愛蓮也是醫生,兩位兒子十多年來在聖保羅成長,長子現已入讀大學。同時間,馬太作為天鄰的醫療事工主席,十多年來點起許多的火頭,如內科、骨科、整形科、牙科隊等,重建教會醫院,拓展鄭州市醫院康復科等。

「回想過往十年的工作,上帝的恩典和大能彰顯,再次證實祂是那使無變為有、小變為大及少變為多的神!」

黃文遜(77班)在港大畢業後,一直在公營系統工作。「一九九二年當我從英國受訓回港,馬太的一個電話卻把我和中國河南省連上了解不開的緣……馬太向我發出挑戰,問我可以為山區的鄉民做些甚麼?95 年我們大膽決定組織手術隊,做手術示範和為山區居民義務做手術。意想不到的是這消息很快就在一群有心服侍中國的醫療人員中傳開。第一隊的手術隊不但有香港的醫生、護士及理療人員,更有從美國專程回來的麻醉科醫生……在許昌的十多天給我們很大的震撼,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所以當我們要離開的時候,我們都滴下了眼淚,心裏決定若有機會,我們一定再回來。」
「天鄰基金會在河南的手術服務就這樣起了頭,現在服務已由許昌發展到洛陽、安陽、沁陽及駐馬店。我們的力量很有限,但我們祈望為每一個我們接觸的病人帶來愛的信息。」

黃文遜在2005年轉為私人執業,現半時間進修神學碩士課程,工餘時喜愛和太太一同打高爾夫球。

劉漢杰James(72班)在香港執業數年後,86 年移民美國。現時 James 在加州行醫,為小兒骨科醫生,妻子瑞玲,港大文科畢業,有二女一子,今年16、13 及12 歲。

「中國這個古老的名字,對僑居美國多年的我,依然帶著一點的神秘,又引起一絲絲的懷念。約十年前,得悉天鄰在組織醫療隊到中國河南義診,我身為基督徒醫護人員,覺得責無旁貸,就馬上參加。我帶著一份好奇,和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精神,及懸壺濟世的心情,熱心地到河南投入服務,而且這亦是作為基督徒用來事奉神服侍人的好機會。」

「初到河南許昌,見到當地醫院的落後,令我吃驚。又見到許許多多的貧困患者帶著殘廢的身軀來求醫,感到非常扎心。我在香港成長信主,在美國發展事業,家庭及生活上一無缺乏,神給我的恩典是何等的豐富。在彼岸的同胞卻生長在貧窮的農村中,又患上了各種疾病,而且長期得不到治療。這一個如此大的對比,不能不令我反思,我為何能蒙神如此疼愛,成為天之驕子?我深深感到我與這些病人的相遇,不是一個偶然,而是神的美意,要我用我的專業和所有的,去服務有需要的人,與有需要的人分享神給我的恩典。責任已經託負了,就看我如何去完成使命。」

「轉眼十載,每年我都到河南服務,工作雖然繁忙,而且付上不少時間和金錢,但所得到的實在不少,見到病人手術後可以站起來走路的喜悅,見到病人及家屬帶著笑容說感恩,知道我的治療已改變病人一生,讓他們可再投入社會。這一切一切難忘的情景都帶給我無比的滿足,神讓我在服務中有屬靈的成長,又認識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這都不禁令我說聲:神的恩典太美麗!」

葉少輝(78班),醫管局顧問醫生,妻子素秋為一名護士。「最初到河南參與天鄰的義工時家中孩子們還小,幸得妻子的諒解和支持,才能連續參加了多年。試過有幾次妻子也能申請到假期,可以放下工作和我一同參與這個非常有意義的善舉。其實我們也很冀望再有機會一同到河南,為主耶穌作工,再給我們靈命的長進帶來更大裨益。」

少輝96年開始參與天鄰醫療事工,每年出隊一、兩次,2002 年後,因工作及家庭需要,及照顧父親,仍堅持每兩年出隊一次。

「我個人最享受天鄰的河南事工便是可與神同行。除了在港大讀書時參與門徒訓練後便沒有機會這麼接近主耶穌,更可天天團契祈禱。雖然能夠為有需要的病人做手術,為他們帶來醫治,確實帶來很大滿足感;但每次河南事工後的反思都發覺自己在信仰及靈命上的得著其實更大。」 陳志偉(74班),96年開始參與天鄰的醫療服務,先後到河南十多次,「這十多年來中國經濟起飛,但在內陸的河南發展較慢,近一億人口中,不少是住在山區,還有很多在貧困線下,全年收入不足700 元,比我們一天的工資還少,莫說動手術的數千元,單是看醫生也未必付得出。」天鄰的醫生、護士、治療師及支援人員就是用自己的金錢和時間,千里迢迢到河南為他們義診、手術。

「手術隊工作有時六時許起床,直到深夜,為預備翌日的手術,可能至半夜一、二時,但滿足感卻是在香港的千倍百倍。芳芳因雙足馬蹄內翻,七歲時開始無法走路而輟學,16歲時是爸爸背著來看我們的,James 和我替她雙足矯正過來,現在健步如飛,甚至回來幫助其他病人;還有貝貝、小芳、學虹等等,不少人本是灰心絕望,生無可戀,得治療後,身心靈得到醫治,積極地面對人生,也有些是因而信主的。」

志偉在聯合醫院工作,妻子也名瑞玲,也是港大文科畢業的。除了回河南外,假期多是兩人外遊,不論名山大川,或窮鄉僻壤都可見到他們的蹤影。血濃於水,天涯若比鄰,五個校友同一的理想,縱是工作、家庭、教會等繁忙,都樂意為這一億犁民付上。

神州大地六千萬殘障人士龐大的需要,又有否繫於你的心頭?